實驗室是進行科學研究、教學實驗和技術開發的特殊場所,涉及各類儀器設備、化學試劑、生物樣本等,安全與規范是保障實驗順利進行的核心。以下從安全防護、操作規范、儀器使用、試劑 / 樣本管理、應急處理、環境維護等維度,詳細梳理實驗室的核心注意事項,適用于化學、生物、物理等常見實驗室場景。
所有人員進入實驗室前,必須做好基礎防護,避免因防護不當引發安全事故。
著裝規范
必須穿著實驗服(長袖、過膝,材質耐酸堿 / 防火,生物實驗室需選擇防滲透材質),禁止穿短褲、短裙、拖鞋、涼鞋、高跟鞋進入實驗室。
長發(過肩)需束起,佩戴發網;佩戴框架眼鏡者建議額外佩戴防護眼鏡(防止液體飛濺或粉塵進入)。
禁止佩戴戒指、手鏈、項鏈等飾品(避免試劑腐蝕、儀器勾掛,或在生物實驗中增加污染風險)。
個人防護裝備(PPE)按需佩戴
根據實驗類型選擇對應防護裝備,不可省略:
化學實驗:接觸強酸、強堿、有毒試劑時,佩戴耐化學腐蝕的丁腈手套(不建議用乳膠手套,易被有機溶劑溶解);涉及揮發性有毒氣體(如氯氣、甲醛)時,佩戴對應型號的防毒面具(而非普通口罩);進行加熱、反應實驗時,佩戴護目鏡。
生物實驗:操作病原微生物(如細菌、病毒)時,需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,佩戴無菌手套、口罩、防護面罩,必要時穿防護服。
物理實驗:使用高速旋轉儀器(如離心機)、激光設備或進行力學測試時,佩戴防護眼鏡、防沖擊手套,避免碎片飛濺傷人。
禁止無關行為
嚴禁在實驗室內吸煙、飲食、飲水(包括存放食物、飲料),避免試劑誤食或污染。
禁止在實驗臺附近追逐打鬧、使用手機(必要時放在指定區域),防止注意力不集中引發操作失誤。
非實驗人員(如訪客、未成年人)需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,并在專人陪同下進入,且不得觸碰儀器和試劑。
規范操作是避免實驗事故(如爆炸、火災、污染)的關鍵,需嚴格遵循實驗方案和儀器說明書。
實驗前準備
提前熟悉實驗原理、步驟、涉及試劑的特性(如毒性、易燃性、腐蝕性)及潛在風險,明確應急處理措施,不盲目進行 “未知操作"。
檢查實驗所需的儀器、試劑、耗材是否齊全且狀態正常:試劑標簽清晰(無破損、無混淆),儀器電源線 / 管路無老化,通風櫥、生物安全柜、緊急噴淋等設備可正常使用。
兩人及以上進行高危實驗(如使用劇毒試劑、高壓設備)時,需明確分工,相互監督,禁止單人獨立操作高危實驗。
實驗中操作
生物實驗室中,不同樣本(如細菌、細胞、血液樣本)需單獨存放、標記清晰,操作時使用一次性耗材(如吸頭、培養皿),避免交叉使用;實驗后耗材需經滅菌處理(如高壓蒸汽滅菌)后再丟棄。
化學實驗室中,不同試劑的稱量工具(如天平砝碼、稱量紙)、容器(如燒杯、量筒)需專用,避免殘留試劑相互反應(如酸性試劑與堿性試劑混合引發危險)。
使用明火(如酒精燈、煤氣燈)時,需遠離易燃試劑(如乙醇),明火附近禁止放置紙張、塑料等可燃物;加熱完畢后立即熄滅明火,不可用嘴吹滅酒精燈(需用燈帽蓋滅)。
加熱液體時(如燒杯、試管),容器口不可對著自己或他人,防止液體沸騰飛濺;試管加熱需先預熱,避免局部過熱炸裂。
進行放熱反應或高壓反應(如密閉容器反應)時,需控制反應速率,實時監測溫度、壓力,防止容器爆炸。
取用試劑時佩戴手套,避免手直接接觸;固體試劑用干凈藥匙,液體試劑用移液管 / 滴管(專用,不交叉使用),取用后立即蓋緊試劑瓶塞,放回原位。
嚴禁 “嘗、聞、摸" 試劑:如需判斷試劑氣味,需用手輕輕扇動瓶口,使少量氣體飄向鼻腔(“扇聞法"),禁止將鼻子湊近瓶口。
按需取用試劑,避免過量(剩余試劑不可倒回原瓶,需按 “廢棄物處理規則" 丟棄,防止污染原試劑)。
試劑取用:
加熱 / 反應操作:
避免交叉污染:
實驗后收尾
立即關閉儀器電源、水源、氣源(如煤氣、惰性氣體鋼瓶),拔掉插頭;加熱設備需待冷卻后再清理。
及時清理實驗臺:廢棄試劑、耗材按分類倒入對應廢棄物容器(不可隨意倒入水槽或垃圾桶),實驗器具清洗干凈并烘干 / 晾干,放回指定位置。
脫下實驗服、手套、口罩等防護裝備,按 “脫卸規范" 處理(如生物實驗的污染防護服需單獨滅菌,手套不可隨意丟棄),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雙手(至少 20 秒)。
填寫實驗記錄:詳細記錄實驗日期、操作步驟、數據結果、試劑使用情況及儀器狀態,確保記錄真實、清晰、可追溯。
實驗室儀器(尤其是精密儀器、高壓設備、大功率設備)需嚴格按規程操作,防止設備損壞或人員受傷。
通用原則
使用儀器前,必須閱讀說明書或向專人學習操作方法,禁止 “憑經驗" 隨意操作(如擅自調整精密儀器參數)。
使用前檢查儀器狀態:電源線是否破損、接口是否松動、耗材(如色譜柱、試劑瓶)是否安裝到位,確認無誤后再開機。
儀器運行中不得離開崗位(尤其是加熱、制冷、高壓設備),需實時觀察運行狀態(如壓力、溫度、流量),發現異常(如異響、異味、報錯)立即停機,切斷電源,并報告負責人,不可自行拆卸維修。
重點儀器操作注意事項
離心機:離心前需平衡樣品(對稱放置的樣品重量差不超過規定值,如 0.1g),防止離心時劇烈震動損壞儀器;蓋緊離心蓋后再啟動,運行中禁止打開蓋子;離心結束后,待轉子停止轉動再取樣品。
高壓滅菌鍋:滅菌前檢查水位(需高于加熱管),避免干燒;放入的物品不可超過鍋體容積的 80%,且需留有空隙(便于蒸汽流通);滅菌過程中嚴禁打開安全閥或鍋蓋,待壓力降至 0、溫度降至室溫后再開蓋。
電泳儀:操作時佩戴絕緣手套,避免接觸電極(防止觸電);電泳槽內的緩沖液需沒過凝膠,且不可溢出;結束后先關閉電源,再拔插頭、取凝膠。
精密分析儀器(如液相色譜儀、質譜儀):嚴格按規程進行開機預熱、樣品前處理、進樣操作;實驗后需進行清洗(如色譜柱沖洗、離子源清潔),避免殘留樣品污染儀器;長期不用時需按要求進行維護(如關機前排氣、干燥)。
實驗室試劑(尤其是危險化學品)和生物樣本的規范管理,是保障實驗安全和結果可靠性的重要環節。
試劑管理
分類存放:按試劑性質分類(如酸性、堿性、氧化性、還原性、易燃、易爆、有毒、劇毒),不同類別試劑分開存放(如強酸與強堿隔離,易燃試劑單獨存放在防爆柜中,劇毒試劑存放在雙人雙鎖的專用保險柜內),避免相互反應引發危險。
標簽清晰:所有試劑瓶必須貼有清晰標簽,注明試劑名稱、濃度、純度、配制日期、配制人,標簽破損或模糊時需及時更換,禁止使用 “無標簽試劑"。
領取與使用:劇毒、易、試劑需嚴格執行 “雙人領取、雙人使用、雙人保管、雙賬記錄" 制度,按需領?。ㄒ淮尾怀^實驗所需量),剩余試劑及時歸還,不可私自帶出實驗室。
過期處理:定期檢查試劑有效期,過期試劑需按 “危險廢棄物處理規程" 統一處理(如交由有資質的單位回收),不可隨意丟棄或繼續使用(避免影響實驗結果或引發安全問題)。
生物樣本管理
標記與溯源:所有生物樣本(如細胞、細菌、組織、血液)需貼有標簽,注明樣本名稱、來源、采集日期、保存條件、實驗編號,建立樣本臺賬(記錄接收、使用、剩余、銷毀情況),確??勺匪荨?/p>
安全保存:根據樣本特性選擇保存條件(如 - 80℃冰箱保存細胞,-20℃保存血清,4℃保存短期使用的細菌培養物),不同來源的樣本(如臨床樣本與實驗動物樣本)分開存放,避免交叉污染;冰箱內禁止存放食物,且需定期清理(如每月一次),去除過期樣本。
廢棄處理:生物樣本及污染耗材(如吸頭、培養皿、實驗服)需放入專用的生物安全垃圾袋或高壓滅菌袋中,經高壓蒸汽滅菌(121℃、30 分鐘)后,再按醫療廢棄物規定處理;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樣本,需在生物安全柜內完成轉移和廢棄操作,防止氣溶膠擴散。
實驗室需提前配備應急設備(如滅火器、洗眼器、緊急噴淋、急救箱),并熟悉各類突發事故的處理流程,確保在事故發生時快速、正確應對。
常見事故處理
觸電:立即切斷電源(拔插頭或拉電閘),不可直接用手拉扯觸電者,可用絕緣物體(如干木棍、塑料板)分離電源,隨后對觸電者進行急救(如心肺復蘇)并撥120。
儀器故障:立即停機,切斷電源,不可自行拆卸維修,需貼 “故障標簽",報告負責人或設備管理員,由專業人員維修。
樣本泄漏:立即用含消毒劑(如 75% 酒精、84 消毒液)的紙巾覆蓋污染區域,靜置 30 分鐘后清理,清理后洗手;若樣本接觸皮膚,立即用消毒劑擦拭,再用清水沖洗,隨后報告負責人,必要時進行醫學觀察。
銳器刺傷(如針頭、玻璃碎片):立即擠出傷口處血液,用大量清水沖洗,再用消毒劑消毒,及時就醫,并報告實驗室生物安全負責人,追溯樣本來源(如是否為病原微生物樣本)。
皮膚灼傷: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(至少 15 分鐘),酸性灼傷可先用弱堿性溶液(如小蘇打水)中和,堿性灼傷可用弱酸性溶液(如稀醋酸)中和,隨后就醫;若試劑進入眼睛,立即打開洗眼器沖洗(眼睛睜開,眼球轉動),持續 15 分鐘,不可揉搓,隨后就醫。
試劑泄漏:少量泄漏(如少量強酸灑在實驗臺),立即用吸附材料(如蛭石、活性炭)覆蓋,再用中和試劑處理(如酸泄漏用小蘇打,堿泄漏用硼酸),隨后清理;大量泄漏(如試劑瓶打翻),立即疏散周圍人員,佩戴防毒面具和防護服,用專用泄漏處理工具控制擴散,不可隨意用水沖洗(避免污染環境或引發危險反應),并報告負責人。
小火(如試劑灑漏引發的局部起火):立即用滅火毯覆蓋或使用對應類型的滅火器(如油類火災用干粉滅火器,電器火災用二氧化碳滅火器,不可用水滅電器或油類火災)。
大火:立即切斷電源、氣源,疏散人員,撥實驗室應急電話或 119,并用防火門阻斷火勢蔓延(不可乘坐電梯)。
火災:
化學試劑灼傷 / 泄漏:
生物污染 / 感染:
觸電 / 儀器故障:
應急設備與物資
整潔的實驗室環境不僅能減少事故隱患,還能保障實驗結果的準確性。
實驗臺與地面
實驗臺僅放置當前實驗所需的儀器、試劑和耗材,保持臺面整潔,禁止堆積雜物(如書籍、個人物品)。
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液、廢渣、廢棄耗材需及時放入對應容器,不可堆積在實驗臺或地面;實驗結束后,用濕布擦拭實驗臺(若有試劑殘留,需用對應中和劑處理后再擦拭)。
地面保持干燥、無雜物,若有試劑灑漏或水漬,立即清理,避免滑倒或試劑擴散。
通風與消毒
涉及揮發性試劑、有毒氣體或生物氣溶膠的實驗,必須在通風櫥或生物安全柜內進行,并確保通風設備正常運行(實驗前檢查風速,實驗后繼續運行 30 分鐘以上,排出殘留氣體)。
生物實驗室需定期消毒:實驗臺、地面每日用消毒劑擦拭,生物安全柜每周用紫外線照射消毒(30 分鐘以上,消毒時禁止人員進入),實驗室空氣每月進行一次氣溶膠消毒(如用過氧乙酸熏蒸)。
避免在實驗室存放過多揮發性試劑,定期開窗通風(非實驗時段),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。
廢棄物分類處理
實驗室廢棄物嚴禁混合丟棄,需按類別放入專用容器,由專人統一處理:
化學廢棄物:分為酸性廢液、堿性廢液、有機廢液(如乙醇、丙酮)、重金屬廢液(如含汞、鉛試劑)、固體化學廢棄物(如過期試劑、破損玻璃器皿),分別用耐腐蝕、帶蓋的容器收集,貼好標簽(注明廢棄物類型、產生日期)。
生物廢棄物:分為感染性廢棄物(如污染的耗材、樣本)、病理性廢棄物(如動物組織),放入專用生物安全垃圾袋或高壓滅菌袋,經滅菌后處理。
銳器廢棄物:針頭、刀片、玻璃碎片等放入專用銳器盒(防刺穿、帶蓋),不可隨意丟棄在普通垃圾桶或垃圾袋中。
實驗室安全與規范的核心是 “預防為主、嚴守規程",所有人員需牢記:不熟悉的操作不輕易嘗試,有風險的實驗不單獨進行,發現隱患及時處理,發生事故冷靜應對。只有嚴格遵守各項注意事項,才能既保障人身安全和設備完好,又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,讓實驗室成為安全、高效的科研與教學場所。